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設計主題和設計意象說


在建築設計的領域裏,會常談到:你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你的設計概念是怎來的? 所謂的設計理念或是設計概念之說,是指在設計專案還未生成時的一個想法或依據…它在每一項設計裏頭,必須踏出的第一步,也是所謂的‘設計意象’了。

學生時代的設計主題都比較感性的,可以把設計意象憑空想象,從無形的轉成有形的,就代表設計的超前、有創意或思維能力強等等。在實際要落實的專案裏,就難再實現學生時代般的超前,但這不代表沒設計可做或沒創意了。

設計是可以憑著專案的功能性質、型體關係、地理環境、文化條件等因素作為設計意象;無論在大環境的總體規劃到單體建築設計,甚至到內部空間設計,都可以找尋出很好的意象作為設計主題,因為設計主題是隨設計意象而生。理想有內函的建築設計,是外部的型體同時呼應內部的空間功能,裏外相結合,而不是只有外觀‘面’的裝飾處理而已。

醫院建築比較功能化,對建築的設計主題和意象而言,相對難做出比較創意的設計,但我們還是可以從醫院的使用單位、醫院的理念、象徵意義等著手。我在參與北大國際醫院的設計時,也攪盡腦筋試著找尋怎樣的設計,是象徵‘北大’和‘國際’醫院? 設計前也到北京大學校院尋找靈感和設計意象,但在北大校院的建築群裏,除了原有保留歷史意義的校門、景觀湖和塔樓外,其他新舊建築參差不協調,也打消我從北大校園建築裏找‘北大’的精神和語彙落實到北大國際醫院的設計裏。

最終,我大膽的試著從空間型體關係,創造新的‘北大’和‘國際’設計意象,我利用‘北’字代表北大的意念和語彙;利用造型開窗面的分割和現代外牆材料選擇,代表‘國際’現代化的意義。
(附圖: 北大國際醫院住院樓設計效果)


另外,有幸參與大陸陝西的博物館設計,也是利用空間型體關係,創造建築的整體設計意象。這是一項具歷史和特殊意義的博物館,因它必須考慮戰國時代出土的戰車戰馬等大型文物的擺放和維護工作空間。在總體規劃上,結合地理環境、展品主題和空間功能考慮,設計出一比較具創意紀念性建築。
(附圖: 博物館造型‘馬頭’曲線的象徵意義及空間設計效果)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高層建築的電梯間core設計分析


高層建築在現今的各個城市不斷快速林立,大多數的高層建築因地理位置、結構、消防逃生考慮或形體的穩定性等條件,都把電梯間core的服務區設計在中央。往往這樣的設計除了容易造成內部使用空間過於狹窄,不好利用,但在core核心筒結構是否產生其他問題? 典型的案例是美國的世貿大樓,經911恐怖襲擊後,許多工程師開始重新探討其核心筒結構的設計。



英國建築師Richard Rogers 在他的設計理念上,卻有不一樣的見解,他認為每棟建築應有它的主從關係,內部的使用空間代表“主人”,core核心筒及服務空間代表“傭人”;所以在他的高層建築設計上,是把core核心筒及服務空間獨立分離在建築體外,如:倫敦的Lloyds Building。



無論是因結構設計要求,還是個人的獨特設計理念,都不是構成高層建築佈局的主要條件,應是從空間如何達到最大的利用和節能條件著手。尤其在北方的城市,建築北面等於零採光,冬天非常寒冷,對使用空間來說非常不理想;如果把core核心筒及服務空間設在北側,不但使南端的使用空間達到最大的利用,讓電梯間及其它服務空間也有開窗面,也是節能條件的考慮。
附圖:高層建築平面佈局分析圖)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FORM FOLLOW FUNCTION”?形式隨機能而生?


“Form Follow Function” 是19th世紀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大師路易士.沙利文(Louis Sullivan),一位機能主義的奠基者,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理論:“形式跟隨功能”或者說是“功能決定形式”,這個理論是來源於他完全基於自然的裝修設計觀念。後來,蘇利文的徒弟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對這個理論進行了修正,成為:“功能和形式是一體的”。Sullivan的代表作品:芝加哥禮堂大樓、擔保大廈、卡森.皮雷與斯科特大樓 、K.A.M. Temple。
(附圖:Louis Sullivan作品)


“形式隨機能而生”在功能化的醫院建築設計是最重要的一環,醫院是結合三大醫療群(門急診、醫技、住院)、行政辦公、科研、教學、生活及後勤保障等功能。每一功能區都有它獨特的需求,尤其是醫技層,是醫院的檢查、治療核心區,重型設備的按置區,除了公共等候及醫護人員工作區外,在空間設計上必須合理,是不需考慮大面積的開窗面。

但是,目前的建築發展是越來越形式化,每個建築師都試著創造出自己最獨特亮眼的建築,忽略了室內空間的好不好用,自然路易士.沙利文的 Form Follow Function 這套理論已不存在了。我也跟一些美國的建築設計師合作過,在總體規劃到單體建築設計,他們依然著重在形體造型關係,接著才解決空間按排問題...

當今,所謂的國際現代化已變成了 Function Follow Form “形式決定功能”...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大學時代設計回憶錄


有人說如果常回憶過往,會讓你老化得快… 對我而言不竟然,回憶過去反而讓自己更有沖勁,因為過去學生時代時存在著積極樂觀對待每一件事的精神,才成就了我今天做人做事的態度,心態年輕化、思維就會年輕化,那麼展現出來的設計觀也絕對新穎現代化,當然這也要感謝指導我的老師。

我喜歡創新和富挑戰性的設計,大學時代亦如此,選擇規劃建設用地做為建築設計時,都是選擇城市叢林的極狹小或大型被忽略的港區作規劃…自然而然水岸邊的規劃設計成為了我的畢業設計主題。
(附圖:我的NCKU大學BA設計)


在UEL唸MA的時候,我仍繼續選擇水岸邊的規劃作為我的設計論文研究,我選擇了泰晤士河岸邊連同附近的一個老地鐵站作為總體規劃的地點;在老地鐵站的重建設計上,是利用了一些水、光、影的元素結合環境藝術需求而設計;水岸邊的規劃設計除了考慮兩側河岸邊的景觀規劃外,還設想了兩岸之間創造一弧型的“人行浮力橋”連接,“浮力橋”的設計是根據泰晤士河每日需面臨漲退潮的特徵而考量,這也可以添増一些行走在橋上的樂趣… (附圖:我的UEL大學MA設計)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城市規劃與失落空間談


在北京工作的這幾年裏,帶了一些在學的建築本科研究生,學生來我們公司實習,安排在我的設計部門裏,主要是想跟著我學醫院建築的規劃設計,或選寫醫院建築規劃設計的論文…

唯獨有位學生想從事城市規劃的設計研究,他找我討論,希望我能給他一些選題的想法。正好我對城市規劃也挺感興趣,在我學生時代都以大尺度的規劃為設計研究為主題,只是因為工作關係比較少接觸較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從我在北京生活的這幾年裏看環境,我認為有很多有關城市規劃方面的素材可以研究,我建議那位學生試著探討城市“失落的空間”。

“失落的空間”是60年代一著名的城市規劃大師Kevin Lynch所發表對城市印象的言論,他認為我們身為城市的一份子,是有義務為我們城市失落的空間去尋求好的改善方法…在每個城市裏都存在一些被忽略了的空間,如:高架橋下、水岸邊、盡巷等等,這些地方是需要我們重新去發掘它,利用它和美化它,讓它們重新生醒,重新建立它們的價值,這是城市規劃精神裏面重要的一環。

城市規劃設計基本流程:

Ideology of government / spirit --- Cities prospering
政府理念/精神 --- 城市繁榮

--- Land-use --- Polotical action --- Urban planning
--- 土地使用 --- 政治行動 --- 城市規劃


從北京近年來的建築發展看設計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也是過去幾個朝代天子的腳下,從古至今自然形成了濃厚的中華民族意識,在整個北京城也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過去的北京城,在城市規劃上強調了中軸線的設計理念,在住宅的佈局則以集落四合院為基礎,建築的型式和元素也融入了中國文化的語彙。

現在的北京城,除了還保留一些傳統四合院胡同區,其他建築的設計都朝向現代國際化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為準備2008奧運會而大量開展建築領域的建設…從建築的型式可以看得出北京似乎成了國際建築師展現設計的大舞臺。



在新的建築群裏是難以再看到中國的元素,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國際化發展吧! 每棟建築都力展它的亮點,所以走在北京城會看到許多超現代、超型式的建築,如奧運區的“鳥巢”體育館和水立方、國家歌劇院、CCTV及某些商業大樓等。它們的特別是因為造型亮眼、挑戰結構、採用新技術材質或者開窗形式的變化等…



如果從建築單體來看,每棟建築都有它的特色;但如果從大環境整體來看城市規劃,城市的整體效果感覺不協調,這也是每個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難題,有其得必有其捨吧!

我的1996歐洲行手繪建築圖


這是我在英國念書和唱游歐洲時,利用手繪的方式記錄下的一些歐洲有名的建築,歐洲現代建築的發展是目前各國建築學的最佳教材…
從好幾個世紀以前到現在,歐洲建築都存在著靈性和崇高語彙表達,人的尺度和比例關係是表達建築精神的要素之一…